一,“存在即被看见”的字词理解
1,“存在”的字词理解
1.1,“存在”的字词理解
“存”可以理解为停留,正如保存,其意味着把东西停留在某个地方而避免移动;寄存,把东西停留在他人所在地方。当这种停留意思用于主体上时,“存”的哲学内涵意味着主体本身的自保留态势——即自为,并且这种态势使之获得相对的独立性。至于“在”,可以理解为占据某部分空间,比如放在,就是移动某物体用来占据指定空间。
所以总的来说,“存”是现实关系中主体自身的态势,而“在”则是主体在真实世界的现实关系,当两者结合,“存在”就意味着主体不仅立足于现实世界中,占据某部分物理空间,同时又具有自保留态势,构成了自身的独立性。
根据这种初步解释,我们实质上可以进一步将“存在”理解为主体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不仅是主体具身地占据空间其中,并与现实环境发生真实性关系上的统一,同时在时间层面上,主体通过保留自身意识以实现意识连续性的统一。而对于真实关系与意识连续性上的统一差异,主要来源于现实空间在时间方向的更替性。在这种更替性作用下,主体无法与现实环境发生唯一性关系,这就导致了不管主体是在主动作用下,还是在被动作用下,都必须与现实世界发生时间方向的变动性关系,具有历史性的真实世界关系。因此,主体的自保留态势只能存留于自身意识之中,才能够使得自身在与现实世界发生真实关系的同时依旧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存在”的真实内涵不仅体现了主体存在在现实层面的历史性,同时也体现了主体时间层面的意识性,“存在”认识下的主体意味着空间和时间上的统一,以及历史和意识上的统一。
1.2,“being”的字词理解
对于“存在”的统一性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解析英语单词“being”来细化。首先,在理解“being”前,我们还需要理解“be”,因为“being”是作为“be”的现在分词,“be”构成了“being”的主体观念,现在分词形式则体现了“be”的状态表现。那么对于“be”而言,从本质上它可以理解为主体等同关系的指定,也就如同“存”的方式,正如我们说“be yourself”,就暗示主体要与其自身建立等同关系,即自保留自身意识。但“be”不完全等于“存”的内涵,因为“存”其实是一种附带行为的关系指定,而“be”则是无行为的关系指定,所以我们更多将“be”称为“是”,也可称为“即”来进行区分。
“即”和“是”的关系指定的理解不仅仅在于它纯粹地将主体和客体连接,还在于关系与关系之间的排斥作用,并且这种指定背后所发生的关系意义才决定了“是”和“即”的作用,比如“你是你,他是他”体现的就是一种“你”和“他”关系的指定,但“你是你”和“他是他”需要相互配合理解,不然“是”无法完成其独立性,换句话,“你是你”本质上就已经潜在排斥了“你是我,你是他”的关系指定,这才使得“你是你”、“他是他”实现关系的指定,否则这句话失去独立性,失去了意义。相反,正是因为通过潜在的关系作用,“是”完成了关系的指定,同样“be”也是因为对指定关系潜在可能的排斥才使得关系完成等同。
这种潜在关系的排斥也是“be”与“存”的理解差异原因,“be”需要通过关系的潜在关系来完成本身含义的理解,而“存”是通过主体的行为意识来理解关系指定,换而言之,“be”更显得客观而并无主体意识上的指定,而“存”更偏向主体意识,需要在这种主体意识下才能实现了关系的指定与区分。
对于“be”之所以与“是”有所差异,关键在于“be”具有多种变化形式,它的真实表现会跟随主体的现实状况而改变,它在过去时为“was”,多主体时为“are”等等。而“是”无论任何时候都只有一种表现,换而言之,虽然“是”能够表示“be”的关系独立性,但是其无法表现“be”在现实关系下的具身性,所以,理解“be”,不仅需要理解类似“是”和“即”等同关系的独立性,同时需要理解其体现的现实历史性。
对于从“be”到“being”,其本质上就是将原来普遍关系转为特殊关系,体现了主体存在的主动性和连续性。现在分词体现了关系的正在进行,所以存在既不是已经完成,又不是没有开始,而总是在主体对关系的指定之中,并且主体在这种连续性中构成自身。
总而言之,“being”不仅体现了主体存在在等同关系上的独立性,并且在现实的世界关系中才能获得具身性表现,与此同时,主体的存在总是在构建之中,使得主体的存在意识被体现,并获得时间上的连续性。所以“being”与“存在”等同性理解其实是来源于两者都能体现主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统一。
2,“看见”的字词理解
2.1,“看见”的字词理解
对于“看”而言,我们通常将其指代:把外在事物捕获到自身意识中,就像“抬头看”,意味着把视线移向上方并把视野中的事物辨识。从这种分析来看,“看”其实体现了主体的主动性,不仅是对事物的表象进行主动辨识,同时也是对意识的主动组织。
“见”,其实和“看”都有主动进行事物辨识和意识组织的意思,但是“见”的不同在于其需要对象物的配合,也就是说“见”不是单方面的主动,同时也包含主体的被动,就像“我看你”,更多只是我自身的行为,这动作并不需要“你”的肯定,但是“我见你”却需要“你”的配合,假如“你”拒绝,那就不能“见”,换而言之,“看”体现了主体存在的一种主动性,“见”则体现了一种主体的被动性。“看”之所以通常与“见”结合,预示着主体在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同时还与他人存在相关联。
2.2,see的字词理解
对于“看见”,我们可以从其英文“see”换个角度理解。首先“see”不仅表达现实的看,同时也是意识的理解,就像“i see”,可以说我看到了某物,但是同时也可以表达我理解,所以说“see”根本上体现了“看”所具有的对表象和意识进行组织的含义。对于“见”在“see”的理解,就在于“see”的使用形式,“see”可以是主动,同时也可以用作被动“seen”,并且还能正在进行“seeing”,因此“see”的理解本质是“看”,但是它需要在不同的对象环境中表现不同的形式,这就是“见”所体现的被动性。换而言之,当我们能够理解“see”本身的内涵与形式,那么我们也就更能理解“看见”所体现的本体主动性和他人带来的主体被动性,同样,只有当我们结合“看见”来理解“see”时才能获得其本质上的含义。单纯的“看”缺失了“see”背后的现实关系,而单纯的“见”则缺失了“see”所包含的一种主体精神上的构建作用。
3,“被”与“被看见”的字词解释
3.1,“被”的字词理解
“被”,我们通常理解为一种被动性,但这种被动性背后其实是一种反身性,意味着所指代的事物或关系需要通过他人进行确认,比如“我被开除了”,其中表达的意思就是我和工作的关系失效被第三方确认了;或者像“值得被愛”,其实也就是说主体的价值应当需要他人的肯定等等。
换而言之,“被”其实是主体对于客观关系的一种自我强调,也就是在客体限制中的主体恢复。正如“我被他鼓励了”,其体现的是“我”这个主体被强调了,相反,“他鼓励我”这时候的“他”才是主体,而我是用来强调这个主体的部份,也就是说,当主体作为话语的客体时,主体本身的主体性被消解,而当主体通过“被”的自反性,目的就是为了将被消解的主体回到第一人称。
3.2,“be+过去分词”的字词理解
“被”在英语中会转化为“be+动词过去分词”,但正是这种组合性的使用才使得“被”的反身性得以完整体现。首先,“be”在前面的解析中可以看到,其是主体等同关系的指定,并且这种指定关系是在潜在关系作用下才能实现的。那么,“被”的第一性理解就是主体等同关系的一种指定。然而,“被”与前面的“be”不同就在于它还具有动词过去分词,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关系是在客体的作用下才完成指定的,换而言之,动词过去分词实际上将”be“的潜在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主体的存在已经被暴露在客体的视野中。举个例子来理解,“我想念”,这时候“我”的存在只是潜在的,即便“想念”本身已经涉及了客观事物,但这种关系依旧掌握在自我主体意识中;但是“我被想念”,这时候虽然我依旧占有这种关系的主体,但是我的存在实际上已经被客体所指定了,对方所赋予的关系使得我自身的存在变得具体。
与此同时,“被”使用的动词过去分词,实质上就是表明了关系的历史性。在反身关系中,我的存在被凝聚了变得具体化,但是这种关系只能呈现某个时空下的存在,只涉及那时刻、那场景的状态,至于当下我的存在关系如何则依旧是含混的,比如“我被想念”,关系被指定后,它独立占用了那个时空我的存在关系,但关系伴随着时空关系的转变而转变,也就是说那个关系已经不再能够体现当下我的存在,因为我的存在关系又恢复到自身的主体作用之下,只有当它再次凝聚才能浮现出来。
3.3,“被看见”的字词理解
为什么“存在”不是“看见”而是“被看见”,这种反身性的转变本质上预示着存在概念当下的社会性。“存在”本身只是一种状态,即便它与现实世界存在真实关系,但是它只保留在主体之中。然而对于社会而言,只有在关系被确认下才真实存在,这种没“被看见”的,我们称之为“可能”,换句话来说,社会性的存在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个体所捕捉到的鼻子、尾巴等等即便是真实的,但这不代表大象的存在就是这种关系的指定,个体根据自身所认识到的不是大象存在的本身。只有当个体解开了眼罩,大象的整体被看见,大象的存在才能被确认。因此,“存在”不仅仅是个体主体下的“看见”,同时需要社会关系作用下的主体“被看见”。这也意味着,不管是以事物形式,还是以文字意识形式,但只有在对关系进行第三方的确认,“存在”才真实地在世界之中。
4.小结
这小结是对于“存在即被看见”进行了初步字词理解,目的只是从最通俗性的表达——语言符号对概念进行语言关系的划分,这其实也是哲学的传统分析方式。之所以初步,因为大部分的观念没有时间使用更仔细的参考资料进行验证,而更多出于个人的主体性分析,换而言之,这些内容其实也都是“盲人摸象”的一部份。但也正如最后对于“被看见”的字词理解所论述到,个体的存在即便是有限和局限的,但同时其也使得大象的存在变得具体。“存在”本身被定义为“being”,本质上也意味着“存在”作为一种连续性构建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任何的思考总结本质上都是动词的过去分词,它存在有效性,但是也构成了现在进行的反身结果。
与此同时,尽管这种分析具有局限性,但我们依旧能窥见“存在”所涉及的关系问题:“存在”不仅仅涉及到主体、客体、主体间、客体共同体,同时还涉及语言、身体,甚至还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换而言之,我们在世所看到的所有现象本质上都是这些关系的暴露与掩盖结果。正如博弈论公式化了相互作用而使得集体效益最大化,对于存在问题的关系梳理本质不是为了单面强调主体或者客体的价值,而是能够平衡关系部份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当大象的存在被整体看见时,我们骑在大象上才不会被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