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存在,就是一面筹划着自身,一面向外界开放。
我们都知道,人生其实都是由各种选择构成的,比如想要吃什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和谁在一起等等,而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选择并施行这些选择才深刻地感受到自我意识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自我的存在观念首先来自于自我的筹划。
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也正是指这种自我筹划对于自我存在所具有的先行定义。在自我筹划当中,他人没法了解我们自身的想法,而只有我们自身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要怎样做以及想要什么样效果,所以筹划所具有的私密性使得只有当我们自身觉得自己应当是怎样的人,并且承担起这个决定的结果时,我们才会按照这种先行定义去对外界表现,这时候他人才有可能根据我们的表现来对我们进行客体性本质定义,换而言之,对于我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无论他人的理解是否与我们自身相符合,都只有在自我完成筹划后才可能。
筹划并不等于存在,是因为筹划仅仅作为自我的主动意愿,更多体现的是萨特所称的“前期人”,“是没有达到一个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的目的的存在,但是他们显出自己是朝向那个目的前进的样子。”[1]58朝向目的前进其实预示着存在观念除了一种自我筹划带来的“朝向那个目的前进”,同时也关联在“目的前进”的现实关系,换而言之,存在不仅仅是自我的筹划,同时也是对世界的开放。
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对自身存在的筹划,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筹划中与外界他人的存在关系;我们不仅仅需要“朝向那个目的前进”,同时需要达到那个目的,所以为了我们自身的筹划能在对世界的开放中达成,我们就需要在筹划时考虑到与他人的开放关系问题,以此避免在前进的路上发生与他人的冲突。对于这种连同外界他者关系的一同筹划,其实正是萨特的“兄弟关系”。
——“因为他们感到他们自己有着一个共同的始源,而在未来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目的。起源和目的都是共同的,这就构成他们兄弟关系的东西。”[1]86
“如果有人把存在看作是完美的封闭的全体,在我们的时代就不可能有人道主义。”[1]58正因为存在永远不仅仅是自我的筹划,同时也是筹划对外界的开放性互动,才使得存在主义同时是一种人道主义。筹划保证了个体自身是自由的,只要我们筹划并承担其后果,我们就能朝向任何目的;但对外界的开放又决定了我们自由的存在与他人相关,他人的存在也是我的存在部份,所以前者是对于自我的人道主义,后者是对于他人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背后的社会性自我问题
对于存在的两面性认识,其不仅仅是理解人道主义的关键,同时也是理解社会性自我的核心。
对于自我进行理解,其实就是强调存在中的自我筹划。如果自我作为一种中性理解,那么其目的就是为了意指某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具有合理的筹划,而不会轻易地被外界干扰。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说某人过于自我,实际上意味着他对于自身存在的筹划仅仅停留在其个人的意识之中,并没有对外界开放,亦或者没有把与外界的关系考虑进自身的筹划之中,最终使得其个人的目的常常与外界发生冲突。
与自我筹划相反,社会性其实就强调了存在中主体对外界的开放。正因为个体存在目的的实现需要在现实世界之中完成,所以个体的存在就需要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的参与,最终使得个体相互协调构成社会,换而言之,自我存在的意识一部份就来自于社会方面的,来自于非自我。当社会性对于自我存在意识占有更大的份量时,个体就容易牺牲自身的筹划而取代为社会性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自我的存在意识更多是非自我的,而这结果就导致了马克思的“异化”问题。
当下许多现象其实都是因为这两者并没有很好的整合,甚至是说过于极端化。过于的自我化那么就导致了个体存在的单一性,并且无法有效地建立起集体意识;相反,过于的社会化那么个体存在意识就被社会意识所替代,个体对于自身的存在感逐渐变得模糊和虚无,丧失了真实感。一个完整的存在意识,不仅仅需要具有完整的自我筹划意识,同时还具有合理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下的自我,也是自我下的社会。
【1】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周煦良,汤永宽,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